
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6G技术试验按天配资,累计形成了300多项关键技术储备。

这不是走个过场的花架子,是把6G从“说得很热闹”推进到了能拿出数据和样机的阶段。简单说,第一阶段把很多看着抽象的东西,放到现实里跑了一遍:系统怎么设计、地面和空天怎么一体化、通信和感知能不能合体、太赫兹链路到底能跑多快、超大规模天线和智能超表面(RIS)在外场长啥样、网络里能不能嵌入AI并保证安全、还有卫星互联网和边缘算力能怎么联动。每一项都不是孤立的,都是在复杂场景里拼凑起来看能不能一起工作。
拿太赫兹来说吧,这玩意儿好处明显:带宽大,理论上速度能跳很多档。但问题也很现实——频率高了衰减快,器件封装、散热、发射功率、天线阵列设计这些工程活都摆在眼前。别忘了,早在2022年,紫金山实验室就搞出了光子太赫兹100Gbps的实时无线传输,这在当时还是世界纪录。那说明短距离、受控环境下大带宽是能做到的,但把它变成城市、工厂里普遍可用的链路,还需要解决一堆工程难题。
再说覆盖,6G高频段穿透差,盲区会更多。智能超表面(RIS)在这方面收到不少关注。简单理解就是用一种可编程、低功耗的“反射屏”去改造电磁环境,弥补高频段的不足。中国电信在北京延庆做过多站多RIS的外场试验,数据表明RIS在提升覆盖、减少盲区上确实有戏,再和超大规模天线联动,波束控制可以更细致。厂商的外场数据显示,RIS能在一定场景里把覆盖效率和部署速度往上推一截,这对运营成本和快速铺网都有意义。
网络层面也不是光做实验室数值。有人在试验里把“网络内生AI”当成一个重点,看看在严格的时延和能耗限制下,能否做到模型边学边用,实时调优;还有实验在做通信和感知合一,用多模传感来提升定位和环境感知能力。要是这些稳定了,就不是花架子:工业闭环控制更精准、无人系统协同更顺、沉浸式媒体体验也更连贯。问题在于,哪些场景先能实际拿钱赚回来,是运营商和云厂商最关心的点。
说到产业配合,这次试验能推进开来,离不开运营商、设备商、科研机构的联动。国内已经形成了三大运营商牵引,华为、中兴等设备厂商做技术攻关,芯片模组和卫星公司也参与的格局。举个时间线:中国移动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6G研究,最近还和GTI一起搭了“6G开放试验装置”,把仿真、原型和外场测试环境对外开放,目的就是想快点把不同厂家的设备互通验证起来。中国电信侧重天地一体化,做了卫星通信和海域试验,研究复杂环境下的覆盖切换;中国联通把劲儿放在高频通信和RIS上,希望能在覆盖和能效上找到竞争力。
设备厂商也都不闲着。华为在空天地一体化架构和太赫兹原型上有展示,提出把通信、算力、感知整合;中兴在智能超表面上有进展,称能在复杂场景里提升覆盖效率。厂商现在不光是做技术验证,开始和行业客户一起做落地试点,制造、能源、医疗、智慧城市这些垂直场景都在跑联合验证。
但从实验室样机到千站万机的商用,中间的路还长。技术专家邬贺铨等人也指出,太赫兹的传输距离、空天地网络的兼容性、超大规模天线和RIS的可量产性,都是硬问题。厂商们也坦言,芯片的低功耗高性能、器件封装、散热、可靠性、算网协同这些都不是小工程。理论上能做到的事,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里稳定运行,得花大把时间和钱把这些工程难题啃下来。
标准化和国际形势也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。现在6G标准化工作已经有人在推进,但国际政治和产业链分化会带来标准分裂的风险。如果不同阵营各走各的路,未来产业链成本会被抬高,全球协作也会受影响。对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有话语权的企业来说,这不是小事。
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同样要敲警钟。5G推进过程中出现过“投入大、回收慢”的问题,如果6G没有比5G更明确的商业路径,运营商和资本可能不会毫无保留地跟进。市场研究机构对长远市场比较乐观,预测到2040年前后6G市场规模可观,但运营商更关注的是短期能不能看到回报,哪些行业先能掏钱。
在政策层面,节奏在往前走。2025年工作报告里首次把6G纳入产业框架,工信部以及行业协会负责人都表态会支持关键技术攻关、标准制定和试验验证。会议里有人提醒,先把5G基础打牢再推6G;也有声音强调系统设计要给未来迭代预留空间,注重降本增效,这些话都挺务实。
时间线上,很多国际估算把6G的正式部署放在2030年前后,2040年时6G连接数可能占到一个比较大的比重。这会带来新的机会,比如卫星互联网和AI与通信的深度融合,会催生新的生态,芯片厂商、云服务商、卫星企业都有机会在这条链条上找到增量生意。但这条路更像马拉松:前面是基础研究和外场验证,接着是把可行技术做成互通的原型,再到标准话语权和专利布局,最后才是规模化部署和商业化变现。要拿到主动权,光技术不够,还得讲策略。
在这波试验推进中,像IMT-2030(6G)推进组这种组织起着桥梁作用。他们把各方试验成果收拢,规划出三个阶段:定方向并验证关键技术、把技术变成原型并在典型场景测性能、再发展成预商用设备做系统级测试。现在第一阶段已经过了,接下来要把那些技术储备转成能互通的原型和可靠的测试数据,给国际标准化的讨论提供底气。
业界的交流也在加深,最近的6G发展大会上,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讨论的重点也是往工程化、可验收能力上靠。会里强调继续攻关核心技术、加快标准和试验联通、推动先行的应用试点按天配资,并在系统设计上给未来扩展留余地。这些安排看起来就是一步步把东西变成能被检验、能被用的工程能力。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